这个机制是疏的又一关键,可以解决大家担心的资金期限错配的问题。
党风建设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就是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里全面覆盖了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的建设问题,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都应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努力让自己工作的岗位成为先锋模范岗。
他们设计并印制了行风建设内容鲜明的招贴画广为张贴。二、抓住党风建设这个关键,以党风带行风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风的形成,起着导向作用。今后,开展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行业和单位,应以此为契机,抓好行风建设。三、针对行业特点,组织行风创建活动 党风建设可以带动行风建设,但不能代替行风建设。垂直管理的行业,系统内的人员交流和业务活动比其他行业要多得多,有的基层的同志说银行一条鞭,总行大于天,可以说,上级机关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以及机关工作人员言谈举止,对下级、对基层的风气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种现象在金融机构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一些分支机构比较严重。对取消的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防止管理脱节。关于PPP拉银行贷款过多的说法,一般情况下,我并不这样认为。
但总体来说,仍然需要贯彻原来讨论地方隐性负债时的思路,标本兼治还要寻求治本为上,治本则应特别推崇疏堵结合、堵不如疏的大禹治水的古老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个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很有资质,比如地方政府比较信任的央企、国企,他们拿到项目后,却分包给一些没有多少资质的企业,同时又拉了很多银行贷款。第三,财政承受能力10%的天花板非常容易失守。前面已经签的不少项目,建到一半突然卡住了,该怎么来收拾残局?我认为无论如何要注意尽量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那将是最被动的。
第四,有一种说法是很多的PPP演变成了拉长版的BT(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疏堵结合、堵不如疏 我觉得防范PPP的风险,非常值得讨论上述这些问题。
以上这些,看来都是管理部门指出值得忧虑的风险因素。PPP同样有借鉴这样案例的必要。疏导就是让大家在预测方面做得尽可能的精确、实事求是,考虑到的公共收支预算和其他财力的调动,既要积极、更要可行。所以不能简单地指责银行向这些项目多放贷是增加了风险,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通盘情况。
这个协议不叫BT,实际上就是太平洋建设在已经做得得心应手的BT形式上的演变,这才能让地方政府力争完成当地脱贫军令状。但也不能把企业就是要准备承担风险这个事情说得太死了,那样企业在很多顾虑下会变得更加裹足不前。根据官方的权威信息,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存量在16.47万亿元左右,其中约14.74万亿元为政府债券,还有约1.73万亿元为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合计约相当于当年GDP的20%。然后来看所谓拉长版的BT。
不同类型PPP项目的情况,在实际场景里更是千差万别。从中长期来看,许多已形成PPP项目的SPV的股权,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进行规范化的、阳光化的交易。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重点在哪里?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重点指向哪里?我觉得16万亿多的地方债存量,不足以令大家这么兴师动众地共同致力于防范风险。做PPP特别强调要有较长的运营期,建设和运营期里的实体是股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的SPV特殊项目公司,各伙伴的股权非常容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得到清晰的信息和没有争议的处理。
本来应该是风险共担,但是PPP项目运行起来后,实际的风险都是政府一家担着。使这些事情可持续的综合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法治化、专业化取向之下的大概率的保底,不是绝对的,主要寄希望于法治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合同要尽可能细致,必要时规范地配有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让企业大体安心。保底的意思就是要保证项目风险和社会资本有一个隔离,企业方面锁定投资回报底线,风险由政府全部兜起来。一定要赶快建成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轨道交通网,这正好可以通过PPP加快进度。地方政府的有为要跟市场机制的有效对接,那么,有偿取得资金的机制怎么样让它健康可持续运转,这是疏堵结合的关键。都在说小规模银行对PPP已坚决停贷,我觉得有些夸张,其实是要等到3月31号财政部清完库,才能看清哪些不能再给贷款支持了。
2014年到2016年,国内基本形成了PPP发展的大局面,但是2017年下半年给人的感觉是要非常严厉地控制风险。当然,日本海外资产的支撑力很独特,我们也有一些向日本学习的必要,这些还都需要适当积极地来全面考虑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当地精准脱贫的必要条件。在财政部的工作环节上,是把BT排除在PPP概念之外的。
财政承受能力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些形式来匡算,防范风险,但也不能绝对化。一般情况是地方政府不控股,比重较小。
PPP不光带来资金,还带来管理经验,带来绩效提升,是创新发展中供给侧的守正出奇。搞市场经济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守正出奇,地方政府需要有偿筹资并提升绩效的负债机制,堵死是不解决问题的。现在我们终于看到武汉的腾飞之势多么令人鼓舞,而且带动周边。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说地方政府一个年度的PPP项目付费,表现为可行性缺口补贴概念下安排的预算资金安排投入,以年度公共收支预算支出10%为天花板,不能超出,所以担心是不是实际防线守不住。
在这个方面,积极合理的引导是有必要的,要求企业具有风险意识应落在合同中的风险分担方案上。可能有少数地方融资平台仍然违规继续隐性举债,但是,比重和危害都不会很大,最关注的可能还是PPP,我从管理部门发出的信息体会到在PPP发展中至少有五个问题: 第一,明股实债的问题。
要在一个地方做的PPP项目,一般来说累积着到了下半年,就有可能接近10%的天花板。当然这也符合这一段时间中央特别反复强调的、工作中极为看重的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
目前政府已经设有了上海、天津两地的PPP资产交易平台。政府无力从事想做的项目时,使用广义PPP里的BT机制,有的时候便能做出来,然后以按揭的形式对企业还本付息。
前几年,德国、法国也没守住欧盟的预警线,客观地讲,他们也给了弹性空间,才形成了现在的较好局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投融资永远有风险,在积极防范风险的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找到风险点,力求看准风险点,争取有效控制的同时又避免一刀切控制风险的做法,那样可能是违背改革精神和中央防范风险的实质性要求。政府可以阳光化地说清楚负债是多少,解释清楚这些负债对应的是什么项目,一旦建成对于地方的腾飞起什么作用,积极组织可能的财力支持它,不要落下一大堆半拉子工程。现在地方层面上,普遍反映的就是禁忌太多,不作为反而不会有麻烦,没有创新的氛围,一切从紧,一动也不敢动。
避免一刀切控制风险 总的来说,在疏堵结合、堵不如疏的思路下,我的基本观点是应该注意风险防范,但不要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管理不能总是矫枉过正。点刹车是有必要的,稳一稳,总结经验,关注风险点,研究怎样能更好地防范风险,合乎事物波浪式发展规律,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
所以,不能否定BT的机制在某些场合下运用的合理性。但从引导的方式与机制来讲,确实需要有一种制度环境,让企业能够八九不离十地吃上定心丸。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的力量帮助调整,把超出的部分匀到后面的年度。另外就是应考虑以规范的股权交易平台来疏导资本要素流动的机制建设问题。